古代诗词改字音-古代诗词是如何做到押韵的?

古代诗词是如何做到押韵的?

在音韵学中,习惯上把汉语分为上古音、中古音、近代音三个体系,唐宋诗词的用韵,则属于中古音体系。

现在考证中古音体系依的是《切韵》,故又有人将其称为《切韵》音系。

《切韵》是在隋文帝开皇年间(即公元581—600年),陆法言聚集了刘臻、颜之推、卢思道、李若、萧该、辛德源、薛道衡、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,采用集体讨论、审音的方式,并由陆法言执笔而成。

陆法言在《切韵序》中说道:“因论南北是非,古今通塞,欲更捃选精切,除削疏缓,萧颜多所决定。”

可见《切韵》的审音,是综合了当时较流行的几脉南北口音(如旧洛阳、金陵、洛下等语音),经过集体讨论后审定,而并非直接采用当时的官话口音。因此,有不少学者认为,《切韵》是属于拟音体系,或至小兼具了实际口音与拟音两种特点。

实际上,《切韵》不单是目前可考最早的韵书,其也是一部“正音”字典。其除了将汉字按平上去入分为193个韵部外,还对文字用反切法进行了注音,并对每字作了释义。

《切韵》至隋文帝仁寿元年(邵公元601年)成书后,《切韵》音系便获得广泛的认同,其归纳的语音体系,一直是历代官方认为的正统,虽然如唐代的《唐韵》;宋代的《广韵》、《集韵》等韵书都对其所增补,但至《中华新韵》前,都是一脉相承。

事实上,唐宋诗人不论说的是官话还是方言,也不论自隋以后历代的语音变化,格律诗人的用韵都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,究其原因,最主要是《切韵》在审音时,结合了拟音法,也用反切法对音作了标注。

古代没有普通话和拼音,那么古代文人是如何把握好诗词的平仄、韵律的?

谢邀:本人因平仄,韵律很难学。从小不大喜欢,只时在看(清)李汝珍著《镜花缘》一书中有:若临歧舌不知韵,如入宝山空手回。话说,唐敖与多九公,来到歧舌国,揭了皇榜,治好了王妃的病。皇帝给谢仪千两,九公不要,只求韵书一部。皇帝宁给厚赠,也不肯传给韵学。九公情愿分文不取,皇帝没法,与群臣协商三天,写了几个字母密封,再三丁嘱不得外传。看到后来见到有:张真中珠招斋知遮詀毡专十一个字。熟读若到商字,照张真中珠读,可出商申桩书。若香字,可出香欣胸虚。因对韵律不懂,正好借此请教那位高人指点。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文学文案

古代赞美马的诗词-你最喜欢赞美女性的古代诗词有哪些?

2021-9-6 22:37:05

文学文案

古代诗词爱情-古代有哪些和爱情相关的诗句?

2021-9-6 22:37:22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