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古人能写出那么好的诗词来?
诗词是中华文学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体裁产物,诗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朔到先秦时代,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”,这些经久不衰的诗句,正是诗的最初兴起。
而诗的兴盛则是成于唐朝,唐朝名家辈出,各类诗家百花齐放。彻彻底底的将唐诗推向了一个历史高峰,飘逸无形的李白,忧国忧民的杜甫,情诗绵绵碎心的李商隐,还有很多很多优秀文人。
词,最早起源于隋唐,兴盛于宋朝,当数“诗神”苏东坡,黄坚挺,还有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等人。
当然,宋朝名家更是多不胜数,柳永,李清照,辛弃疾等等,还有很多名家,一起将宋词推向文化史上的另一座高峰,这才有了后来“唐诗宋词”的美誉。
古代的文人,大多数都是怀才不遇,那么最好的吐诉方式,就是寄情于诗词之上了,如:李白,杜甫,前者虽然潇洒飘逸,却也有诗歌感慨人生,后者,历的“安史之乱”,作品更是优国忧民。
作为排解来用,人生在世,离愁别绪,生死轮回,谁都不能逃掉,这些不仅能够成为诗词的最好题裁和内容,更是能来人们纠结的心思,送别,离开,高兴,开心,孤独,爱情,边疆,相逢,游览……,也是增加了文人墨客题诗落词的一种素材。
诗词,虽然作为一种汉字文学的短小篇章,同时却又是一种具有独到和特别的文学体裁,所以在某些程度之上,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华的体现,更多的还是让今人,能够了解一个人诗词家内心世界的钥匙。
中国古代诗人的诗词是如何被当时的人所知晓并传播的?
这问题挺有意思的。我们确实应该知道一下,古代诗人的作品是如何流传开来的。其实,道理很简单,与我们今天的微友们的诗歌是如何传播出去的,一点区别都没有!奇怪吗?真的一点都不奇怪!今天,我们的传播主要靠“朋友圈”这个媒介,古代也是这个媒介而已,只不过,我们今天的“朋友圈”可以是互联网,但是我们的“互联网”朋友圈可没有古代的“朋友圈”那样厉害。为什么?因为,古代的朋友圈虽然很小,小到可能只有一个朋友,不过,这些朋友非常铁哥们,个个都有侠肝义胆,他们对朋友的作品非常珍贵,不但抄写保存,还抄写推介给其他朋友欣赏。如果发现朋友有好作品,就会主动抄录,自己欣赏,或者给朋友看,此外,就是邮递。这种方式,主要是通过驿使这样的方法,把自己的书信和诗歌作品,邮寄到外地,因此,就能够在外地传播。这就是古代诗人作品流传的一般社会生态。同时,古代和现在的文化氛围也有很大差异。中国古代读书人,基本没有不懂诗的,他们几乎各个都是诗人,也非常喜欢把自己的作品编辑成诗集。他们又是作者,又是读者,对于作品的欣赏能力非常之高,所以,好作品很容易在朋友圈流传起来,甚至走出朋友圈,传的更远,直至被录入官办的诗集,或者私人出资的出版物。所以,写出好作品是诗歌流传出去最重要的原因。此外,诗人们相互赠诗,也是诗歌流传的一种常见形式。例如杜甫就保存了高适赠他的好几首诗呢,直到杜甫的晚年,这些诗稿还在杜甫的文件包中。我们在唐诗宋词当中很容易看到诗人们相互酬唱赠诗而产生的作品,这些作品,我们至今读来还感觉非常感人。
不过,我们今天欣赏诗歌的人越来越少了。因为读书人有百分之六十是不读诗的,更不必说他欣赏诗歌的兴趣了。所以,即使有人读了你的诗,也不会有什么特别感动的。尽管现在传播渠道非常发达畅通,那又怎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