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古人能写出那么好的诗词来?
诗词是中华文学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体裁产物,诗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朔到先秦时代,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”,这些经久不衰的诗句,正是诗的最初兴起。
而诗的兴盛则是成于唐朝,唐朝名家辈出,各类诗家百花齐放。彻彻底底的将唐诗推向了一个历史高峰,飘逸无形的李白,忧国忧民的杜甫,情诗绵绵碎心的李商隐,还有很多很多优秀文人。
词,最早起源于隋唐,兴盛于宋朝,当数“诗神”苏东坡,黄坚挺,还有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等人。
当然,宋朝名家更是多不胜数,柳永,李清照,辛弃疾等等,还有很多名家,一起将宋词推向文化史上的另一座高峰,这才有了后来“唐诗宋词”的美誉。
古代的文人,大多数都是怀才不遇,那么最好的吐诉方式,就是寄情于诗词之上了,如:李白,杜甫,前者虽然潇洒飘逸,却也有诗歌感慨人生,后者,历的“安史之乱”,作品更是优国忧民。
作为排解来用,人生在世,离愁别绪,生死轮回,谁都不能逃掉,这些不仅能够成为诗词的最好题裁和内容,更是能来人们纠结的心思,送别,离开,高兴,开心,孤独,爱情,边疆,相逢,游览……,也是增加了文人墨客题诗落词的一种素材。
诗词,虽然作为一种汉字文学的短小篇章,同时却又是一种具有独到和特别的文学体裁,所以在某些程度之上,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华的体现,更多的还是让今人,能够了解一个人诗词家内心世界的钥匙。
古代诗词歌赋会走向消亡吗?
只要人还存在七情六欲,诗词歌赋就不会消亡。作为一种叙怀的载体,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她。
就拿这几天刷屏的一首清代小诗,来说,为什么能一下子打动那么许多人。这是就是诗词的魅力,诗词讲究音律上的优美,读起来郎朗上口。这样就便于传播,加上画面的渲染,观众很容易就记住了它,但是你把它换成白话文,会有这种效果吗?
你写的煽情一点,也许也能打动观众,和观众产生共鸣。这种强行渲染的情绪,来的快去的也快,转眼就会忘了,或许还能记住那几个孩子。但是用诗词衬托的效果就不一样了,隔了好几天,大家还记得“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。”
现代诗歌从兴起到衰落为什么只有短短的几十年,主要还是很多作者已经放弃韵律了,虽然也有精品,但在传播上就差远了。为什么李白的《静夜思》能传播一千多年还经久不衰,就是朗朗上口,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跟宣传口号一样,读两边就记住了。
诗词歌赋就是人的情感延续,不管你生出哪种情绪,都能在诗词里找到寄托。所以只要人还有七情六欲,诗词歌赋就不会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