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国诗词大会”为什么火遍中国?
我觉得中国诗词大会火遍是有以下几点原因的。
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诗词本身的魅力,那些经过几千年沉积下来的文化底蕴是让人非常容易喜爱上它们的,它们也是这样容易的在普通人群之中传播。那些渴望而不可及的优美的诗句,那些传统的文化因为现代科技的原因,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它们了,现在的人只要识字,就会接触到这些优美的诗句,就会立刻爱上这些优美的诗句,然而这些事情都太容易发生了。
例如像现在的网络社交软件,就会看到很多人写的那些优美的诗句,所以很容易就会形成这样热爱诗词的氛围。
另一方面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小到个人的家庭,现在都主张加强中国诗词这方面的教育,例如现在的幼儿园,就会教育他们背诵这方面的最简单也是最好的诗词,例如蒙学诗,例如三字经,例如白居易的诗等等。以后上了小学,上了初中或者高中大学,这方面的东西就更加多了起来,那些热爱诗词的精神已经刻骨铭心了。
诗词大会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方面的氛围,迎合了成千上万的热爱诗词的人们的心愿,所以诗词大会火遍全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。
中国古代诗人的诗词是如何被当时的人所知晓并传播的?
这问题挺有意思的。我们确实应该知道一下,古代诗人的作品是如何流传开来的。其实,道理很简单,与我们今天的微友们的诗歌是如何传播出去的,一点区别都没有!奇怪吗?真的一点都不奇怪!今天,我们的传播主要靠“朋友圈”这个媒介,古代也是这个媒介而已,只不过,我们今天的“朋友圈”可以是互联网,但是我们的“互联网”朋友圈可没有古代的“朋友圈”那样厉害。为什么?因为,古代的朋友圈虽然很小,小到可能只有一个朋友,不过,这些朋友非常铁哥们,个个都有侠肝义胆,他们对朋友的作品非常珍贵,不但抄写保存,还抄写推介给其他朋友欣赏。如果发现朋友有好作品,就会主动抄录,自己欣赏,或者给朋友看,此外,就是邮递。这种方式,主要是通过驿使这样的方法,把自己的书信和诗歌作品,邮寄到外地,因此,就能够在外地传播。这就是古代诗人作品流传的一般社会生态。同时,古代和现在的文化氛围也有很大差异。中国古代读书人,基本没有不懂诗的,他们几乎各个都是诗人,也非常喜欢把自己的作品编辑成诗集。他们又是作者,又是读者,对于作品的欣赏能力非常之高,所以,好作品很容易在朋友圈流传起来,甚至走出朋友圈,传的更远,直至被录入官办的诗集,或者私人出资的出版物。所以,写出好作品是诗歌流传出去最重要的原因。此外,诗人们相互赠诗,也是诗歌流传的一种常见形式。例如杜甫就保存了高适赠他的好几首诗呢,直到杜甫的晚年,这些诗稿还在杜甫的文件包中。我们在唐诗宋词当中很容易看到诗人们相互酬唱赠诗而产生的作品,这些作品,我们至今读来还感觉非常感人。
不过,我们今天欣赏诗歌的人越来越少了。因为读书人有百分之六十是不读诗的,更不必说他欣赏诗歌的兴趣了。所以,即使有人读了你的诗,也不会有什么特别感动的。尽管现在传播渠道非常发达畅通,那又怎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