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古人总喜欢用植物自比?有哪些诗词中经常出现的高频“花草”?
必是《离骚》无疑!
我一直怀疑,屈夫子是植物香料学家,真的,我们来看一下诗里出现的植物,江离,芷,秋兰,木兰,宿莽,申椒,菌桂,惠,茞,荃,留夷,揭车,英,茝,皋,芰,芙蓉,琼枝,荣华,琼茅,萧艾,茱萸…..
“香草美人”就是《离骚》的意向,香草为芳,芳为品德,并且上升为美德。不难反向推断出,屈原是一个美男,衣冠整洁,清隽幽逸,多少还有点洁僻,浪漫入骨入里是化不开的骄傲。
从屈原之后,以花喻人,以花喻德,就变得平常起来。而且会显得特别含蓄,唯美,自然,重要的是,花儿有香味!这个香可以理解为品德之香,修养之香,使人欣赏,使人愉悦。
哪个文人能抗拒呢?一个花而已,却可以同时暗示出自己的气质,风度,品德,修养,艺术,为何不用。
荷花,高洁,不入俗流。比如“看取莲花净,应知不染心。” —— 孟浩然《题大禹寺义公禅房》
梅花,孤傲,绝然独立。比如“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。” —— 陆游《卜算子·咏梅》
兰花,清逸,谦谦如玉。比如“清风脱然至,见别萧艾中。”——陶渊明《饮酒·十七》
菊花,孤隐,清冷孤标。比如“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尽更无花。”—— 元稹《菊花》
桃花,娇艳,俏丽无双,比如“南国有佳人,容华若桃李。” —— 曹植《杂诗·南国有佳人》
如果还回到高频率,还是赋和离骚大占便宜,毕竟诗词字数就那么,长诗还是以叙事为主。短诗本身就不利于重复。
所以,还是屈原和汉赋来得丰富一些,但汉赋不一定是诗,因此,还得用屈原说话,比如《九歌》里的湘夫人,里面有薠,辛夷,白芷,惠,石兰,杜衡,女萝,篁,芝草,杜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