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诗词歌赋会走向消亡吗?
只要人还存在七情六欲,诗词歌赋就不会消亡。作为一种叙怀的载体,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她。
就拿这几天刷屏的一首清代小诗,来说,为什么能一下子打动那么许多人。这是就是诗词的魅力,诗词讲究音律上的优美,读起来郎朗上口。这样就便于传播,加上画面的渲染,观众很容易就记住了它,但是你把它换成白话文,会有这种效果吗?
你写的煽情一点,也许也能打动观众,和观众产生共鸣。这种强行渲染的情绪,来的快去的也快,转眼就会忘了,或许还能记住那几个孩子。但是用诗词衬托的效果就不一样了,隔了好几天,大家还记得“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。”
现代诗歌从兴起到衰落为什么只有短短的几十年,主要还是很多作者已经放弃韵律了,虽然也有精品,但在传播上就差远了。为什么李白的《静夜思》能传播一千多年还经久不衰,就是朗朗上口,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跟宣传口号一样,读两边就记住了。
诗词歌赋就是人的情感延续,不管你生出哪种情绪,都能在诗词里找到寄托。所以只要人还有七情六欲,诗词歌赋就不会消失。
为什么近代写诗词歌赋的人越来越多,而真正能千古留芳的诗词歌赋却越来越少?
能打动人心的诗词歌赋就能被人铭记和传颂。如要打动人心,首先作者要有真切的生活体现和深切的情感世界,并不是为诗词而诗词,而是要做到情真意切。也就是说,诗词有内函才会被人读,被人记;现在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,但在精神和文化层面尚处于初始阶段,快乐和幸福的元素太多,生活的魔难和痛苦未曾经历,对人生、社会、情感等方面的感知尚有缺陷。所以很多诗词歌赋作品都显得平淡和无味。另外,现在的人们对传统诗词歌赋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停留在认同的状态,沒有更深的耕作和认知。浮躁,利益在文化领域也是可见一斑的。在这样的状态下出经典之作几乎不太可能。个人浅见。
现代社会是否还有必要学习诗词歌赋?
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,必须要学习诗词歌赋。我列出几点因素让大家了解。
1.诗词歌赋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,在我国传统文化类型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,中国的古文化之所以在世界上璀璨闪耀,诗词歌赋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。
2.诗词歌赋是文化知识的基础,它内涵了诸多文化精神,这些精神元素是提高全民道德素质的基础。
3.诗词歌赋陶冶情操,让男人更有担当,让女性更懂得责任和义务。
4.有利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,它能给你想象的空间,让你无限发挥艺术创造的魔力。把文化魅力与艺术意境美融为一体。
5.更重要的一个因素,作为中国人,诗词歌赋就是你自身面向世界的名片,有了它,谁都能快速识别你的身份,并且对你尊崇有加。
诗词歌赋最大魅力在于它的语言美。具体表现在它的辞采丰富,表意精准、凝练。
孔子云:“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”,陆机在《文赋》中说:“诗缘情而绮靡”、“其遣言也贵妍”,刘勰《文心雕龙》更是直接点明:“情以物兴,故义必明雅;物以情观,故辞必巧丽”,强调诗词遣词用语的重要性。
所以说,文化的魅力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抵挡的诱惑。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灿烂的诗词歌赋,如果我们不传承和发扬下去,实在是遗憾终生。
我国古人创作出了那么多荡气回肠的诗词歌赋,为什么现代人却创作不出来?
谢谢朋友邀请!
艺术的来源也随着时代的高潮而跌起,诗词歌赋确实在古代很盛行,古人的诗词歌赋能成为经典,应该是来自社会时代背景渗透着人的想象力,才能写出经典之作。经典的形成,它跟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,跟时代流行的重视也有直接关系。但是,我不认为现代人就作不了荡气回肠的诗词歌赋,只是想作不想作的问题,我认为现代的人比古代人聪明多了,现代人思路多,范围广,把精力都被社会的五彩缤纷、科技、财富的竞争给吸引了,对诗词歌赋的重视跟古代没法去比。你比如: 像我们平民百性也只能在头条里看到诗词歌赋,真有不少高人写出来的诗词、也包括藏头诗、对联、散文和人生经典等,在回答悟空题这个标准线上,平台的审核都是维绕以文章内容为推荐前提,对各种诗词对联的审核是一样吗?从这点上看,就足以证明对诗词对联的重视度不够。
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来说,有些经典、精湛的东西,往往需要时间去证明,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来验证,在百年后今天的东西也许就是宝贵经典,也就是说,让历史去证实它的真实性吧!
这是我个人的拙见,如有冒犯,请指教!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