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诗词有版权吗-古人也有“诗词大会”吗?

古人也有“诗词大会”吗?

古人的诗词大会市场召开,有皇帝主持的,有王爷,士大夫的,即使是显贵望族也自发组织。

最著名是王羲之的兰亭集会了,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,在崇山峻岭间曲水流觞,喝酒赋诗!

还有唐肃宗时中书令为皇帝早朝写诗句,然后示意众臣和对,这其中有王维,岑参与杜甫都有和赋传世,杜甫的诗是这样:

五更漏声催晓箭

九重春色醉仙桃

旌旗日暖龙蛇动

宫殿风微燕雀高

朝罢高烟携满袖

诗成珠玉在挥毫

欲知世掌丝纶美

池上于今有凤毛

大家耳熟能详咏絮之才的谢道韫,那句家庭集会应急之作:白雪纷纷何所拟,未若柳絮因风起!

即使是夫妻之间也斗诗,賭词的李清照与赵明诚,更是把和诗推翻温馨的极致,让后世的诗人艳羡不已。

虽然《红楼梦》是小说作品,但它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实际情况,宝玉,黛玉以及宝钗,湘云的诗社对诗,填词,难道不是达官贵人家庭集会的缩写吗?

陈王昔时宴平乐,斗酒十千恣欢虐!说到对诗,岂能遗忘这个才思敏捷的八斗之才曹植呢?宴平乐是什么?不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诗友们喝酒斗诗吗?不是恣欢虐,那里轮到曹丕为帝啊?没办法,就是喜欢!

中国古代诗人的诗词是如何被当时的人所知晓并传播的?

这问题挺有意思的。我们确实应该知道一下,古代诗人的作品是如何流传开来的。其实,道理很简单,与我们今天的微友们的诗歌是如何传播出去的,一点区别都没有!奇怪吗?真的一点都不奇怪!今天,我们的传播主要靠“朋友圈”这个媒介,古代也是这个媒介而已,只不过,我们今天的“朋友圈”可以是互联网,但是我们的“互联网”朋友圈可没有古代的“朋友圈”那样厉害。为什么?因为,古代的朋友圈虽然很小,小到可能只有一个朋友,不过,这些朋友非常铁哥们,个个都有侠肝义胆,他们对朋友的作品非常珍贵,不但抄写保存,还抄写推介给其他朋友欣赏。如果发现朋友有好作品,就会主动抄录,自己欣赏,或者给朋友看,此外,就是邮递。这种方式,主要是通过驿使这样的方法,把自己的书信和诗歌作品,邮寄到外地,因此,就能够在外地传播。这就是古代诗人作品流传的一般社会生态。同时,古代和现在的文化氛围也有很大差异。中国古代读书人,基本没有不懂诗的,他们几乎各个都是诗人,也非常喜欢把自己的作品编辑成诗集。他们又是作者,又是读者,对于作品的欣赏能力非常之高,所以,好作品很容易在朋友圈流传起来,甚至走出朋友圈,传的更远,直至被录入官办的诗集,或者私人出资的出版物。所以,写出好作品是诗歌流传出去最重要的原因。此外,诗人们相互赠诗,也是诗歌流传的一种常见形式。例如杜甫就保存了高适赠他的好几首诗呢,直到杜甫的晚年,这些诗稿还在杜甫的文件包中。我们在唐诗宋词当中很容易看到诗人们相互酬唱赠诗而产生的作品,这些作品,我们至今读来还感觉非常感人。

不过,我们今天欣赏诗歌的人越来越少了。因为读书人有百分之六十是不读诗的,更不必说他欣赏诗歌的兴趣了。所以,即使有人读了你的诗,也不会有什么特别感动的。尽管现在传播渠道非常发达畅通,那又怎样?

为什么总感觉现代诗歌的影响力没有古代诗词的影响力大?

古代诗歌比现代诗歌影响大,有它它深层次的历史原因。科举制度以文为先,学生上学,即习孔孟之道,礼仪论理。学生学业以骈文,诗联为主,人才的录用全凭一篇文章。加之历朝历代,战乱,饥荒,不断,不少著名诗人都是久经磨砺而出名的。再者,古人习惯于以文以诗会友,互相题吟切磋评论。以加强对字词,意境的锤练。以后的许多名人精品大概也是这样锻造出来的。除了格律外,意境也是古人追求的宗旨,”语不惊人誓不休”是许多名家写诗赋的原则。

现代人读书不仅学科增多,且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。”学会数理化,走遍天下也不怕”则是不少学子奋斗的目标,一味学语文的反倒发展前途小,以致许多大学生不会写诗作赋也就不足为怪了。其次,今人写诗也不那么讲究了,有的人墨守成规严守格律平仄防线,总在那里无病呻吟却忽视了意境意象。有的诗语言粗俗毫不规范却得到不少人的认可。自由体诗的问世,网络词汇的出现也极大地削弱了古体诗。

总之现代诗(特别是格律词)不仅没有古体诗的影响大,有可能越来越赶不上自由体诗了。我曾听少数学生(中学生)说过,学起格律诗来头疼,这岂不是危险信号。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文学文案

包含言的古代诗词-有哪些包含数字的诗词句?

2021-9-12 15:02:54

文学文案

中国古代诗词背后的故事-有哪些诗词背后的故事让你感动?

2021-9-12 15:03:39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