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居易《山枇杷》诗词指的是枇杷树吗?
山枇杷》
白居易
深山老去惜年华,况对东溪野枇杷。
火树风来翻绛焰,琼枝日出晒红纱。
回看桃李都无色,映得芙蓉不是花。
争奈结根深石底,无因移得到人家。
这首《山枇杷》诗应该作于唐元和十四年(819年),白居易(772年-846年)任职忠州刺史时的诗作。诗人看到山枇杷满树红花,绛若云霞,自己年近半百,因而感叹年华易逝,同时表达了对山枇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。
首联:“深山老去惜年华,况对东溪野枇杷。”诗人当是48岁,年近半百,屡遭贬谪。在夏秋之际,游览东溪,看到山枇杷满树繁华花??,不由触景生情,感叹年华不再,岁月易逝 ,因此要珍惜时光。
颔联:“火树风来翻绛焰,琼枝日出晒红纱。”山枇杷满树繁花,艳丽似火,阵阵山风吹过,绛紫色的花朵,似火焰跳动,在阳光照耀下,犹如红色的丝纱挂在树枝上,熠熠生辉,云蒸霞蔚 ,壮观极了。
颈联:“回看桃李都无色,映得芙蓉不是花。”运用对比手法,追忆春天“娇艳红粉”的桃树李树,早已花谢花飞,颜色尽逝;而巴蜀名花芙蓉,原本娇艳粉嫩 但在山枇杷的映衬下,花容失色,自惭形秽。
尾联:“争奈结根深石底,无因移得到人家。”表面是可惜山枇杷常常扎根在山石上,很难挖掘,因而无法移栽在家户中观赏,这实在令人遗憾。
但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创作此诗的背景,不难看到,作者笔下的山枇杷,不只是诗人眼中开满鲜花的山枇杷,也有自喻之意。作者原本就是一株开满鲜花的山枇杷树,只有在山野之中,才能枝繁叶茂,花团锦簇,生命才能绽放光芒。
笔者认为,诗人还在尾联的诗句中,隐含更深沉意图:诗人满腹经纶 ,才华横溢,空怀一腔热血,却壮志难酬,报国无门。被贬忠州,才华无人赏识,不能为朝廷重用,这是大唐王朝的损失,也是诗人人生的遗憾。不知何时能被重新启用,再展宏图大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