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最早从什么时?
①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,陆上丝绸之路开通,路线是从长安出发,经过河西走廊,出玉门关或阳关,再经过今天的新疆进入中亚和西亚。
②唐朝时,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,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,专管对外贸易。
③两宋时,为增加财政收入,积极发展海外贸易,中国同东南亚、南亚、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,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。
④元朝时,主要港口有泉州、广州和庆元(今宁波)设立市舶司。泉州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,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。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,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,占有重要地位。这种朝贡贸易,往往“厚往薄来”“倍偿其价”,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,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,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,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。(郑和下西洋)
⑤清朝实行“海禁”与“闭关锁国”。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,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“十三行”统一经营对外贸易。
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?
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主要从汉代、唐朝、两宋、元朝、明朝、清朝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。具体如下:
1、汉代 中国与日本、朝鲜、越南等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。张骞通西域后,汉朝的使者、商人接踵西行;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。 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。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、西亚、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。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。
2、唐朝 对外贸易繁荣。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,管理对外贸易。唐朝和朝鲜的贸易往来繁盛,朝鲜输入唐朝的有牛、马、麻、人参,唐朝输入朝鲜的有丝绸、茶叶、瓷器、药材、书籍等。 中亚、波斯商人足迹遍及各地,它们把胡椒、波斯枣、药品、香料、珠宝等输入中国,中国的丝绸、瓷器、纸张等也源源不断运往波斯,并从那里运销西方。对外交通有陆路和海路;与朝鲜、波斯(伊朗)、大食(阿拉伯)贸易频繁。
3、两宋 北宋政府在广州、杭州等地设置"市舶司",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,征收商税。 南宋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、泉州、明州等,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。 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,在一些港口设有番坊,有外商长期在此居住。同南宋通商的国家众多,以阿拉伯人最多。绍兴末年,广州、泉州两个市舶司岁收税高达200万,超过北宋一倍多。 中国的丝织品、瓷器、茶叶等远销日本、东南亚等地,输入商品以香料、珠宝为主。
4、元朝 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,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,大量货物在此汇集和起运。高丽的土特产人参、水獭和虎豹皮在我国内地受到欢迎,布在我国民间也很流行。我国的植棉、棉纺织和火药技术在此时传人高丽。
5、明朝 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,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。明朝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、泉州、宁波、福州。
6、清朝 政府实行闭关政策,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,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。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,还几次下令实行海禁。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,中国处于出超地位,出现贸易顺差。由于长期与世隔绝,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