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人写文章用不用标点符号?如果有,是怎么用的?
【古人的文言智慧:句读】
说古书无标点符号断句,你信吗?如果没有标点符号,那我们的先贤怎么读书呢?
笔者在此给你个最简单的答案:古人在读书的时候,首先要练的就是“断句”,老师所给的教材是让学生自己开启断句的。
具体的标注方法是:在一句话的末了用“。”断开,叫“句”;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“、”断开,叫“读”(dou)。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“句读”的发展,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叫“断句读”。
另外,古人在每一段落起始时都要空两格来做标志,现代汉语文章行文时的首行空两格的惯例,就是从古文中传承下来的。
你还会说古人不知道用标点符号吗?
有的古籍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,古人读着不费劲吗?
谢谢邀请!古代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,现在看到的古籍有标点符号,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加上的。古代人读书靠的是文言虚词断句。古人叫句读,这些文言虚词有之、乎、者、也、而、其、所、兮、哉、耶……相当于今天的标点符号,如,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。句中的“者”“也”就把句子断开了。陈胜者,阳城人也,字涉。吴广者,阳夏人也,字叔。习惯了读起来就不费劲了。古时候,小孩子开始上学,书买来以后,先由老师打上标点或请个老师打上标点,然后再教小孩子读书。这些标点以前都是圆点,到了清末,皇帝的诏书、白话文文章就有使用标点符号了,从此标点符号就被人们使用起来了,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,就很完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