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诗词和现代读法一样吗-古人吟诵诗词的发音方式和现代人读诗有什么不同吗?可以举例说明吗?

今天我们背诵的唐诗宋词,在古代的发音和现在的发音应该不是一样的吗?

我们现在用普通话读唐宋诗词并不感到艰涩不顺,是因为现在的普通话据专家考证,最早孕育于汉唐时期的“中原官话”,从《唐韵》到宋代《广韵》再到明初《洪武正韵》是一脉相承的。所以,虽有变化,但变化不大,就拿网友举的例子来说,如:“风吹草低见牛羊”,见,过去读“xian”,现在读“jian”,声母变了,但韵母未变,所以,音还是相近的。再加上汉字具有综合音,意,形的特点,即使读音不同,但意思也不会理解错。这还得感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,使全国范围内,虽读音有差别,但表达的意思是都能看懂。所以,我认为,在秦始皇统一文字时,也一定给每个文字统一了读音,只不过没有资料保存下来,我们无从考证。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而没有湮灭,而是在继承,发展中延续,是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础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。而汉语言就是重要基础之一。所以,我们要继承发扬下去。

古代与现代的汉语读音并不一样,那像《诗经》里面的句子,它的押韵之类的东西有没有受到影响?

古代汉语的语音与现代汉语有许多的不同,包括语法、词汇、词义等也有明显的差异。

语音的系统性很强,汉语语音以音节为基本结构,一个音节的书写形式就是一个汉字。每个字音都是由声母、韵母、声调组成的。古代的语音和现代语音的差别也表现在字音的声、韵、调三个方面。〈注:多音字不在此范畴内,那个属于语音的另一种形式〉

如:在平水韵中,哀、来、台、迴、杯……它们同属于灰韵。即它们的主要元音和韵尾是相同的。而现代汉语〈标准的普通话〉读起来,哀、来、台的韵母是ai。迴的韵母是Uei,杯的韵母是ei。虽然韵尾相同,主要元音却不一样了。

从先秦到现代,已经经过了数千年历史的变化,尤其现代汉语是以北方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,汉语的韵母系统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但是许多巜诗经》的研究者却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种不押韵的现象。

例如,《诗经·邶风·燕燕》中的:"燕燕于飞,下上其音,之子于归,远送于南。瞻望弗及,实劳我心"。其中的"南"字,在唐·陆明德的《经典释文》中引梁末沈重的《诗音义》说,"协句,宜乃林反"。意思是说,"南"字本读那含反(nan),但是在此诗中为了押韵,改为读为nin,这样这与上文的"音"及下文的"心"协句了。〈协,就是谐和的意思。〉宋代朱熹所著《诗集传》则是全面采用"叶音说","叶"(xie)同协,和"协句"的主张相同。其在"南"字下,注的是"叶尼心反"。〈注:朱熹所注,有人说其不懂得古韵是发展变化的,存在争议。〉

巜诗经》中有很多词语是叠韵的,即联绵字。如"仿佛",声母都是"f"。"窈窕",韵母都是"iao"。如果用现代汉语读起来,有的叠韵,但是有的也并不叠韵了。这个也表明从先秦两汉,至唐宋元明,再到现阶段,汉语的声母、韵母系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
除此,声调方面差异也是甚大。中古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声,而现代普通话讲的是阴平、阳平、上声、去声。如:《诗经》中的"垢"、"后",均为上声韵,在"平水韵"中属上声有韵,而现代普通话已读为去声。

现代普通话不同于古音,这是历史发展的变化和结果。现代人学习古代汉语,学习巜诗经》之类的古诗词,需要了解古代的语音,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,掌握一些音韵学的知识,学会辩析古音,以解决阅读古代诗词中遇到的问题。

此文参考:平水韵,经典释文,现代汉语等材料。

古人吟诵诗词的发音方式和现代人读诗有什么不同吗?可以举例说明吗?

1/古代发音分平,上,去,入四个声调,

现代发音分一,二,三,四声

现代已经没有入声字了,分在了一,二,三,四声里,平声字分成阴平,阳平,就是现代的一,二声。

不过入声字在南方口语里还有存在。

2/现在举例一下,

u~ü(好像ü是从i+u变来的)

《终南山》《寻隐者不遇》《赠别》(娉娉袅袅十三余)

i~er~-i~ei(唐朝时都是i。但是i在u和f等声母后变成了ei;一部分i变成了-i;r+-i又在明朝时变成了er)

《把酒问月》《江南曲》(嫁得瞿塘贾)《游子吟》《夜雨寄北》《春怨》(打起黄莺儿)《金缕衣》

顺便说一句,有一首唐诗叫《戏妻族语不正》:

呼十却为石,唤针将作真。

忽然云雨至,总道是天因。

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时十石,针真,阴因不同音,而真因同韵的事实。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文学文案

古代文学诗词文小说-有哪些描写元宵节的古代文学作品?

2021-9-7 6:35:51

文学文案

古代英雄救国诗词-写古代英雄的古诗?

2021-9-7 6:36:09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