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吟诵诗词的基本规则是?
古诗词的规矩最重要的是押韵、平仄和格律。此外,律诗的表现形式还要求对仗,词则要讲究词牌。
古诗词是诗歌的一种,押韵是必需遵守和沿袭。即便是现代诗歌也要考虑押韵,别说古诗词了。诗不押韵,那只算文。
古诗词的平仄变化也是诗音乐性的节奏性的体现。只观不赏,那就不是观赏了。吟诵是观赏古诗词很重要的一环,不了解平仄变化,不单吟诵不好,也阻碍了读者的观赏,无从深入体会诗者所寄托的喜怒哀乐等情感。如果说押韵是诗歌欣赏应具备的基本素质,平仄就是古诗词欣赏应具备的基本素质。对于古诗词作者,有句老话叫眼高手低,大部分人欣赏水平都高于创作水平。眼高手不一定低,但眼不高手肯定也高不了。古诗词作者的如果连欣赏古诗词水平都不高,诗基本也好不了。所以平仄不遵守和沿袭,貌似也不行。
单单只学古体诗的话,只讲究押韵平仄不讲究格律没问题。如果想学好古诗词,那还包括律诗和词,那格律就很重要了。把律诗当古体诗,词当古诗歌也是可以的,不过最精华的妙处你不欣赏,那再谈欣赏水平就未免心虚了。格律是律诗和古体诗最大的的区别,也是对诗歌的艺术美更高更严格的追求。有人说律诗毛病多了就当古体诗,那画小鸟还能出好画家,没听过把凤凰画成小鸟的是好画家。
律诗出韵、中间不对仗是犯大毛病,不粘不对拗而不救是犯小毛病。大毛病要从严,为了内容和内涵的更高要求不得不犯点小毛病可以从宽。有如画凤凰少根羽毛,可以说那是缺陷美,少个翅膀那可就画残废了。
词的词牌也规定了格律和曲调,更注重音乐性。什么样的内容可以用什么样的词牌,就如喜剧不能用哀乐一样,用好了是美,用坏了就是悲剧。
古诗词是怎么配乐的?
音乐,现代人多是用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来识别简谱的。在此之前则是使用五线谱的。在中国唐代时,一般的记的是五音,叫作:合、四、乙、尺、工。更远的时代,叫作:宫、商、角、徵(Zhi)、羽。所以,又有一句成语:五音不全,即是由此而来。
中国古代,曾经把不合乐的称为:诗,合乐的称为:歌。这个也是诗歌一词的由来。
有记载的如汉代,汉武帝刘彻专门设立有专管音乐的官署,兼及创作和收集民间的诗歌和乐曲。除了要求配乐歌唱外,其歌词的形式与古体诗相同并无区别。后代也将此类(可入歌)的诗称为乐府诗。至唐宋元,亦将配乐歌唱的词、散曲统称为乐府。
尤其宋代,将可以合乐歌唱的歌词称为曲或曲子词,把依据乐谱声律节拍而写的新词,叫作:填词。再后,将依照前人作品的字数、句数、声律、韵律而填写,并且与音乐分离的统称为词。这种词各有特定的名称,叫作:词牌。如:《沁园春》、《浣溪沙》等等。而且大多数词都是不再配乐歌唱的。其中专门填词使用的一称为:词牌,象上边说的《沁园春》、《浣溪沙》,以及《西江月》、《采桑子》等等达数百种之多。另有配乐的则称为;曲牌。如《罗江怨》、《锁南枝》等等。也有原来的曲牌改成词牌的…
另外,也有一些可以配乐歌唱的如:小曲、散曲、时调等等
宋代词人柳永,为人放荡不羁,流连坊曲,为妓女填词作曲,流播于世,终身潦倒,死后家无余财,相传还是由妓女合资而葬,。作为北宋一代词人,也是令人唏嘘不已…
金庸大师在其著作中也多次提及古代的乐曲,如《笑傲江湖》中写过,曲洋与刘正风醉心音律,以数年之功,创制了一曲《笑傲江湖》,终传至令狐冲。其曲即是依三国时期的嵇康之《广陵散》而改编的。
附记:书中"曲洋笑道:"嵇康这个人,很有点意思的,史书上说他`文辞壮丽,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俠',这性子很对我的脾胃。钟会当时做大官,慕名去拜访他,嵇康自顾打铁,不予理会。钟会讨了个没趣,只得离去。嵇康问他:`何所闻而来,何所见而去?‘钟会这家伙,也算得是个聪明才智之士了,就可惜胸襟太小,为这件事心中生气,向司马昭说嵇康的坏话,司马昭便把嵇康杀了。嵇康临刑时抚琴一曲,的确很有气度,但他说`《广陵散》从此绝矣‘,这句话却未免把后世之人都看得小了。这曲子又不是他作的。他是西晋时人,此曲就算西晋之后失传,难道在西晋之前也没有了吗?"
由此可见,乐曲,自是古已有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