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诗词是如何流传至今的?
中国古代诗词是怎样流传下来的,这得要先说它是通过什么渠道发表和流传的,如果没有发表就根本谈不上流传和传承。其实,中国古代诗词的发表和流传主要的经过是这样的:其一,呈示和寄赠。这是古代诗人普遍采用的方式。如李白的诗《赠汪伦》、《沙丘城下寄杜甫》。有些诗虽不以“寄”、“赠”为题,但也是赠送给别人的。有时诗人还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。其二是投谒名流。古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得声誉,顺利及第,就把自己得意之作献给当时名流,以便广为流传,这便是所谓“行卷”的方式。如朱庆余《闺意献张水部》诗就是献给当时闻名诗人张籍的。其三就是即席赋咏。如大历年间卢纶、韩翃、李端等所谓“十才子”,常奔走于王公贵戚的宴席上赋咏酬答。李商隐《七月二十九崇让宅宴作》也是即席赋咏之作。其四,墙壁题诗。驿馆、驿亭、寺观等公共场所的墙、柱、名胜古迹、渡口、酒店、名山大川都是古代诗人题诗的好地方。如晚唐诗人张祜曾在全国各地几十座著名寺观里题过诗。其五,“诗板”题诗。设立“诗板”的多是当地县令、寺观主人等,他们请路过的著名诗人留下诗篇,然后挂起来并大加宣扬,其目的是为本地、本寺观增光添彩。更有趣的是道士诗人唐球把自己写的许多诗装进一个大瓢里,放入河溪,以便让更多的人得到他的诗。深禁宫中的宫女们还在红叶上题诗,随御沟流水传出禁宫,抒发她们的苦闷。综上所述,我国古代诗词得以流传,跟以上作法是分不开的。
古代诗词中穷途哭一词有什么来历?
穷且益坚,
不坠青云之志。
酌贪泉而觉爽,
处涸辙以犹欢。
北海虽赊,
扶摇可接;
东隅已逝,
桑榆非晚。
孟尝高洁,
空怀报国之心;
阮藉猖狂,
岂效穷途之哭!
选自《滕王阁序》,意思是“不得志却更加坚强,不让远大的志向低落。喝着贪泉的水却仍觉清醒,处在干涸的车辙(困境)中而仍应达观。北海虽然遥远,乘着旋风可以到达,以前的机遇虽已逝去,但落日还照在桑榆枝头,为时不晚,还可以有所作为。东汉人孟尝品德高尚,但终身未被录用,白白有着报效祖国的热情;阮籍肆意狂妄,怎能效法他遇到走不通的路便痛哭而返呢?”
个人认为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” 最好
中国的古诗词中,最让你动容是哪一句?
谢约,要说最让我动容的词非苏轼的(江城子.己卯正月廿十日梦记)莫属。那时候我恰逢我高中三年热恋的女友分手,分手的两年真是度日如年,憔悴不堪。当时我偶尔重读这首诗词顿时被其中的凄美所折服。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,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这两句聊聊数十余字尽显了苏轼对亡妻王氏的不舍、思念,和自从爱妻香逝后的孤独、寂寞和凄凉。
夜来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,相顾无言,唯有泪千行。料得年年断肠处,明月夜,短松岗。当年我读到这两句时,真正是触动了我的那根玄,当即泪流满面,再也掩饰不住心中的悲苦……这两句是记叙梦境,话说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,而这样的梦境让人无不动容。
正是这首词让我慢慢从失恋的悲痛中醒来,也正是这首词让我的大学生活爱上了古典诗词,工作二十年了,一些诗词已隐隐忘却,唯有这首(江城子)记忆犹新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