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烦人的柳絮在古代有什么用?
现在正是柳絮随处可见的季节,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它在空中随风飘舞,纱窗上、楼道里、灌木丛也能见到它的身影,甚至于吃冰淇淋的时候也会不小心吃到几口,可以说非常烦人。
不过,在古代,柳是则是诗词中常见的吟咏对象,往往在春日美景中出现。欧阳修有“柳絮已将春去远,海棠应恨我来迟”之句,苏轼也有“枝上柳绵吹又少,天涯何处无芳草”的名句。柳絮因为其自身轻、白、随风飘舞的特性常被赋予癫狂、轻薄等人的性格,褒贬不一。《脉案》还有有忌“脉飘如柳絮”的说法。
《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》对柳絮有着十分详细的描述:柳树初春时先抽枝结出黄花穗,然后再长叶。晚春时叶片长成,花穗中结出粟米大,细扁而黑的种子,带有绒一样的白絮,就是柳絮。飘到池沼中,第二天就会化为浮萍。柳絮在古代有多种别称,柳棉、柳花、柳绒、柳华都是它,实际上是带有白色绒毛的柳树种子。《本草经》中称其为“柳华”,实际上是以絮为华。华本身指的是枝头初发的黄蕊,之后的柳子才是飞絮。
柳絮在古代被认为可以治疗面疮。《四民月令》中提到:三月三日上巳节,可以采艾和柳絮,柳絮能够治疗疮痛。《图经衍义本草》记载:“柳花味苦,寒,无毒。主风水黄疸,面热黑,痂疥恶疮,金疮。一名柳絮。叶,主马疥痂疮。取煎煮以洗马疥,立愈。又疗心腹内血,止痛。实,主溃痈,逐脓血。子汁,疗渴。生琅邪川泽。”
虽说文献中记载柳絮味苦,但是笔者小时候的记忆柳絮中,还缩在花穗里面的时候其实是略带甜味的,口感比较类似柴一点的肉松,飘出来的时候就没有任何味道了,而且噎嗓子,不建议尝试。 人能不能吃柳絮不得而知,不过有河豚食柳絮而肥的说法,出自梅尧臣的河豚诗:“春洲生荻芽,春岸飞杨花。 河豚当是时,贵不数鱼虾。 ”不过古人也提到河豚当季的时候是二月,柳树飞花的时候早已过季,故而这种说法也不一定可信。另外,与柳絮相关的还有一种“柳絮矾”,是白矾的一种,因为煎炼后“轻虚如棉絮”,因此得名,据说 “医家用治痰壅,及心肺烦热甚佳”,不知真假。
参考文献:
《太平御览》 《脉案》《本草图经》《图经衍义本草》《诗林广记》《全相二十四孝诗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