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中国人已经难以写出像古代诗词一样美的诗词,这算不算一种文化流失?
关于这个问题得这样去理解,不是流失了,而是有些变化和不同,要写出像古人那样美的詩词,也是大有人在。
第一,语言环境发生了变化
推翻帝制以后,新文化运动大力推广普通话,中华大地已经不再实行文言了。詩词也出现了现代诗的流派,在古诗词文字凝炼的詩风有些改变,这是客观存在的。特别是又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,现代社会的语境已和古代的语境截然不同了。有些文言文的去声字,已经不再继续使用,而归入了字典里的三四声韵中,现代人很多已全然不知了。
第二,时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
古代的詩歌在意境的描写,在个人感情的抒发方面,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写成的。而社会发展到今天与历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,每小时几百公里的高铁,每小时上千公里的飞机,和古诗中的草庐,踏破铁鞋,多有不同之处,所以写出的詩词难免带着现代的气息。
第三,要把中华詩词真正发展继承下去
詩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高峰,早已享誉中外。国外的包装上面动不动都写出几句古诗词,一下就拉近了国家间的距离,我们炎黄子孙更要从小就做起,把詩词继承发展下去,对文言越来越重视。虽然说现代社会也有写得很好的詩词,但是还没有炉火纯青超越李杜詩篇的水平,有待进一步努力赶超。
中国古诗词文化有多少年了?你有哪些依据?
谢悟空之邀!
文学起源于劳动生活,这一点这是文学理论的“基石”。在文学的诸体裁(“体裁四分法”:诗歌、散文、小说、戏剧)中,诗歌(“词”也属于诗,下文只以“诗”出现)应该称得上是“老大”。
说诗歌是“老大”,正是因为原始初民之劳动生活使然。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初始,人类为了生存,就得结网渔猎,就得捕鱼捞蚌,就得钻燧取火,就得构木为巢。于是出现了群落,有了集体劳动。假如要共同抬猎,由于猎物庞大笨重,前面的叫一声“一嗬”,后面的人立即应一声“呀嗬”,这样一来,就有了一种协调,似乎都轻松许多,也不那么吃力了。这样的劳动号子,就是诗歌!
在我们的文学理论里,称为“原始歌谣”或“上古歌谣”。《淮南子》有这样几句经典的话:“前呼邪许,后亦应之,此举重劝力之歌也。”这个“邪许”(音“爷虎”),就是诗歌!鲁迅先生幽默地说,估且就称之为“杭唷杭唷派”吧。
由此可知,人类的历史有多长,诗歌的历史就有多长。然则人类历史的起源,究竟何以划定?且听历史学家的分解!
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有哪?
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、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。
1,传承思想,古典诗词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媒介,作为与他人交流的工具,给人以警示,给人以启发,给人以心灵的升华
2.提高素养,或许,在古代古人把它当作一种消遣,娱乐活动,现在要么是研究,要么就是附庸风雅
3.使文字的运用更具准确性,因为诗词中非常注重这些,诗词短小但凝练,体现古人的智慧。
4.从诗词中,我们更好的能了解当时的社会,民风,与时代的发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