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诗词讲究押韵,如何使各朝代诗词作者使用同一种发音的语言来做到押韵的?
如果你有了解一些古代的韵书的话,那么你就会明白这个道理。
古代第一部韵书是隋朝的《切韵》,分成193个韵部;到了北宋重修成《广韵》,有206个韵部;南宋末刘渊编著平水韵,把以前细分的韵整理成107韵;再到清代康熙年间的《佩文韵府》,也就是如今说的平水韵,有106韵。
如你所问,从唐到清,每个朝代的语言都有变化,但是却不妨碍写诗用差不多的韵,原因就是因为古韵都是四个声调:平,上,去,入。元代后入声开始消失,多存在于南方方言和少数北方方言,
明朝的释真空写了一首平仄歌,《玉钥匙歌诀》:
平声平道莫低昂,上声高呼猛烈强。
去声分明哀远道,入声短促急收藏。
虽然笼统,但是大致的发音方式就是如此。
综上所述,虽然各个朝代语言不同,但是发音方式是一样的,所以只要用类似标准的韵书押韵,即便语言不同,吟诵起来的腔调也是差不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