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觉得最荡气回肠的古代诗词是哪首?
推荐四首
《满江红》岳飞
怒发冲冠,凭阑处、潇潇雨歇。抬望眼、仰天长啸,壮怀激烈。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。
靖康耻,犹未雪;臣子恨,何时灭。驾长车,踏破贺兰山缺。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。待从头、收拾旧山河,朝天阙。
《大风歌》刘邦
大风起兮云飞扬,
威加海内兮归故乡。
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
《登幽州台歌》陈子昂
前不见古人,
后不见来者。
念天地之悠悠,
独怆然而泣下!
《出塞》王昌龄
秦时明月汉时关,
万里长征人未还。
但使龙城飞将在,
不教胡马度阴山。
古代人是怎么斗诗的?
四种方式:一是分韵,二是拈韵,三是同题,四是唱和。
分韵,即若干个韵字,按照一定顺序分给个人,或按年龄,或按职务,或按所坐序列一一分韵。有时也由贤长者给其他人定韵字定韵,如南朝梁武帝萧衍有次在光华殿大宴群臣,就给臣工们赐韵赋诗。韵字只派给文官,不给武将,大将曹景宗吵着要武帝赐韵,武帝就给他”竞病“二字作韵,他随即吟道:”去时儿女悲,归来笳鼓竞。借问行路人,何如霍去病?“一个武将能吟这等诗篇,算得是佳作了。如若不是篇中重了一个”去“,我个人认为可压整个萧梁一朝。
二拈韵。拈韵有点和分韵相类似,不同的是从前人诗中取一首或若干句一个字一个字做成阉,参与者大家来抓阉,抓到哪个字就用哪个字作韵。
三是同题。这种形式多半是皇家考验臣工文才,武则天最喜欢用,每次出个题目让大臣们作诗,作完让上官婉儿批阅以定优劣。
以上三种形式,既比速度又比质量,快而优者为胜。
第四种是唱和,一般是诗友之间斗诗,韵不难不叫你和,韵字难用才让你和。有步韵、用韵、依韵三种。步韵最难,也叫次韵,即依照原诗韵脚用韵,顺序一成不变。用韵也用原韵字,但可以改变顺序。依韵比较容易,只需和原诗韵脚在同一韵部就可以了。
清代大诗人袁枚,常与尹继善唱和。尹诗才敏捷,往往一挥而就,和得很快。有年除夕在家守岁,就要到新春了,家人忽报袁枚寄诗来,打开一看,诗四句“知公得句便传笺, 倚马才高不让先。今日教公输一着, 新诗和到是明年。”袁枚终于赢了一回,因为除夕将近,尹继善再能,和诗也要隔年才能送到袁枚处。
这些方法今仍在用。
南宋岳飞的《满江红》算是我国古代最雄壮的诗词吗?
首先需要厘清几点: 1. “满江红”是词牌名,非词名。 2. 以“满江红”为词牌的词作有很多,岳飞流传下来的“满江红”就有两首,“满江红·登黄鹤楼有感”和“满江红·怒发冲冠”(“满江红·写怀”),这里讨论的应该是后者。 3. 从民国时期余嘉锡开始就有人质疑此词非岳飞所作,近来更是甚嚣尘上,但是大量有力证据驳斥了此种怀疑。
回到问题本身,“满江红·怒发冲冠” 从词作艺术水平论,不属一流。但是作为南宋数一数二的爱国将领发自肺腑的词作一定归于“雄壮”之列的,然而以岳飞所处南宋偏安朝廷的环境,与其说“雄壮”,不如“悲壮”更确切。
1134年,岳飞大破敌军,迅速收复六州失地,随即被迫班师回朝,他念念不忘北伐大业。一日登上黄鹤楼登高,北望中原,写下了第一首《满江红》,“何日请缨提锐旅,一鞭直渡清河洛。”满怀收复国土的雄心壮志。
第二首满江红一说作于1136年,岳飞第二次孤军北伐不利,撤回鄂州,深感壮志未酬,写下这首千古绝唱。另一说法是其创作具体时间为入狱前不久。朝廷偏安,他有心杀敌,无力回天,悲愤地慨叹“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……” 悲壮意味更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