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各大书法家是如何写春联的?与现在有何不同?
春联,又叫“春贴”、“门对”、“对联”,是中国民间春节习俗之一。起源于桃符(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)。据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所载,“正月一日,造桃符着户,名仙木,百鬼所畏”。因桃木的颜色是红的,红色有吉祥,避邪的意思,也因此后来大多改写在红纸上。
春联它是以对仗工整、简洁精悍的文字描绘人们对新的一年辞旧迎新,抒发心中美好愿望,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氛围,它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延伸。春联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形式,雅称“楹联”,俗称对子。种类也比较多,依其使用场所,可分为门心、框对、横批、春条、斗斤等。
古代书法家一般写对联书法为:篆书、草书、隶书、行书、楷书。主要言联:五言联、六言联、七言联、八言联。平仄:比如这七言联:“地增鸿连满门财,天赐吉祥全家福。”根据普通话上下联均以第二声阳平收尾,根据平水韵还能区分平仄。在没有横批而且上联气势弱于下联才使用上仄下平。
另外,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,一般应上仄下平,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,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,这些都与现代春联写法是一样的,并没有不同。最后赋上诗一首:
万里中国红,喜庆年味浓。
门联墨自蘸,辞旧迎新春。
(我是诗蓦1,原创回答首发头条平台,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!)
老是抄古人诗词的人能称书法家吗?
我认识不少诗、书俱佳的学人,如原广州诗社社长梁鉴江、康体(康有为体)名家陈天博、国学名宿古桂高、书法名家林雅杰、诗词和对联名家李五湖等,他们都是饱学之人。古典文学的诗词创作对他们而言是小事一件,可贵的是,他们的一手书法,也是呱呱叫的。我认为,这种字写得好,又能写出自己独特情怀的,才能称之为书法家。
只会抄别人作品的,只是书匠。
在这里,引用我敬佩的诗书名家李五湖对这个问题的观点,供大家分享:书法应该以“文”为核心内容,而“文”则是作者思想、感情、意志的外在表达。也就是说书法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文字挥洒。所以欣赏书法,即欣赏作者之心。作者之心有忧伤、愉快及愤怒之情,通过书法来表达,这种书法如能使受众也与作者如出一辙的情感与冲动,这就是书法的成功之作,这也是书法的最高层次的欣赏与价值。
李五湖教授对书法的见解可谓真知灼见,值得我们好好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