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是可以唱的,现代人唱古诗,有必要吗?
我们都知道,《诗经》分为风、雅、颂三个部分。风是由十五国采集的土风民歌,雅是周王朝宫廷宴享和朝会时的乐歌,即所谓正声雅乐。颂是宗庙祭祀的歌辞。
《楚辞》则是源于越调,连同汉魏发展起来的古诗、乐府都是配乐演唱的诗歌。
至隋唐,随着汉语言文字的成熟,诗歌又分出了一脉,即以文字为主,以呤诵形式发展起来的格律诗,而唐代众诗人亦借此将汉语言之美推到极至,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。诗歌两字也被学者重新定义,即以文字呤诵者为诗,配乐演唱者为歌。
至宋词则吸收了乐府和唐诗之长,既要求乐曲美,也要求歌词美。至今,虽然词曲尽佚,但仍可单凭歌词与唐诗比肩。而以呤诵为主的格律诗,也是风行历代。
今日,不论是宋词和古诗的曲谱均已尽佚。汉文字的调值,古今也发生了变化。现代人也没有修复遗谱的能力。再之,以文字呤诵者为诗,配乐演唱者为歌的观念也基本坐实。例如,邓丽君、王菲演唱的《但愿人长久》,大众都会将其认定为歌,而非诗或诗歌。
央视一档《朗读者》的节目,将诗朗诵重新拉回到人们的视野,这非常好。我一直认为朗诵才是诗的土壤,可惜今日,我们私下已很难见到有诗朗诵的聚会了。
一但诗变为用眼阅读的文字,其首先不需要的便是声律。而诗与文的区别恰恰在于此。非常遗憾,这一切都正在发生。
诗歌,诗歌,诗本来到底是朗诵的,还是唱的?为什么现在诗以朗读为主?
謝邀问,回答,诗和歌,它的原始意思是同类的,都是文学,文字上的精华之美。异曲同工,都是用来表达广大人民的心声,心情,心志的。一首诗,如果用朗诵来表达,就称为诗。如果普上优美的曲子,再唱出来就是歌。例如《人说山西好风光》里面的歌词,不普曲,朗诵出来就是诗。普上曲,唱出来,就是歌了。“人说山西好风光,地肥水美五谷香。男儿不怕千般苦,女儿能绣万朵花。,,,,,,。"所以说诗和歌的表达意思是一样的。就是用了不同的形势,诗也能成为歌,歌也能成为诗。诗和歌都是反映广大人民的心声和意志的,是对生话的感动,感悟的表达,赞美和激情。供参考!谢谢!
诗词的“唱和”是什么意思?有什么形式?
古代诗词的唱和,也称为酬唱或唱酬。是诗人之间相互酬和应答之作,是从歌曲的唱和借鉴发展而来 最早起于东晋时期,那时候,唱和的诗歌作品开始出现,到南北朝得到进一步发展,君臣就一个事情唱和作诗的情况很多。唱和诗歌到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,产生大量唱和作品。唐宋以后,唱和之风不衰,仍有一定成就,甚至于现在还有。 这些唱和诗歌,题材相同,体裁相同,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相近,然又会各有侧重。可以是同时而作,看到别人的作品后再作。根据形式可分联句(一首诗由两人或多人共同创作,每人一句或数句,联结成一篇)、酬和(诗词应答)、赓和(续用他人原韵或题意唱和)、追和(根据前人所写诗或词的原韵或诗意而作)。 这些唱和诗歌音韵也逐步变得灵活起来,从最初的照用或者变次序使用原诗韵字(专业名词为用韵或次序)到同韵不同字(同韵或依韵),再到变韵(不受原诗音韵限制)。唱和诗歌名篇唐宋居多,如《戏赠杜甫》 《赠李白》《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》《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》《舟中读元九诗》《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》《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》等,现代诗人也有杰作,毛主席与郭沫若的唱和就为人称道,脍炙人口。
古代诗词唱出来是怎么样的?
我以为,古代诗应该有两种,以李白为例。有的能唱如,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。就是以歌词的面目出现的。有的则不适合唱,如蜀道难等等。太长了,唱不下来。到宋词和元曲,则完全能唱。因为那就是为现成的曲子配的词。现代吗,诗与歌也有互通的一面。只不过创作顺序变了。古代是先有曲后有词,所以有大量同曲词出现。虽然歌词不同,但唱起来一个味。现代先有词后有曲,通过不同曲调的演绎,相同的词也能唱出不同的韵味。从小时候我就是个戏迷,只是嗓子不好,没有作为哈哈,但对戏词,曲调,记得很准,绝对唱不跑调,主要戏词听上一边就记得住,认识一位老师,闲聊时才知道,戏曲的过门竟然是有名堂的,也就是词谱或者元曲的名字等,怪不得那么有韵味呢!也许就是受了戏曲的熏陶,长大以后就对唐诗宋词元曲有了极大兴趣吧肯定是的哈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