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小户乡绅的妾怎么生活的?不要说大户人家?
古代法律对纳妾是有规定的,一般说来年过四十岁仍无子嗣者才允许纳一个妾。
但在具体操作上也未必如此严格。
可是,纳妾也不是谁都可以纳的。倒不完全是法律规定,而是经济上不足以纳妾,一般的平民能维系一夫一妻的小门小户家庭,已经很不错了。
对于古代的小户乡绅,从身份上说一般都是在乡的小地主、秀才、生员之类,他们没有能力纳太多的妾,一妻一妾,再雇上一个仆役,差不多是这种家庭的标配结构了。
而在这样的家庭中,妾的角色是重叠的,她一方面是半个女主人,有为男主人传宗接代的任务和使命,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结构的限制,妾又不能真的放手当主子,还必须配合家中的仆役一起干活,她不仅要伺候相公和正妻的饮食起居,伺候家中的长辈以及子女,如果家里还有农活、纺渍之类的活,也要一力承担,可谓身兼数职,十分辛苦。
当然,这种小门小户的乡绅家庭,也就没那么多讲究了,一般来说就称呼她们大老婆、小老婆之类的,没有特别大的主仆分野,毕竟大家都是有活一起干,没有谁是真能拿主子架势养尊处优的。
我国古代有位著名诗人想纳妾,他老婆知道后给他写了首诗.他看后就打消了纳妾的念头.是谁,诗的内容是什么?
元代赵孟頫,精绘画,擅书法,能诗文。
他的妻子管道,是一位贤良多才的女性,善画墨竹、兰、梅,亦工山水、佛像,诗词歌赋也造诣很深,本来是女子中的佼佼者。但赵孟不满足,异想天开地要纳妾,可又不便开口直言,便填了一首词给夫人看,词中说:“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、桃根,苏学士有朝云、暮云?我便多娶几个吴姬、越女无过分。”同时,还安慰她:“你年纪已过四旬,只管占住玉堂春。” 管道看了以后,自然很不高兴,可又不便公开吵闹。为了不把事情闹大,她采取了与丈夫同样的办法,填了一首格律清新,内容别致的《我侬词》予以规劝,词云:“我侬两个,忒煞情多!譬如将一块泥儿,捏一个你,塑一个我。忽然欢喜啊,将它来都打破。重新下水,再团、再炼、再调和。再捏一个你,再塑一个我。那期间啊那期间,我身子里也有了你,你身子里也有了我。” 词中口语和畅,形象鲜明,感情真挚,令人深思,使赵孟深为内疚,终于回心转意,打消了纳妾的念头。[原文]你侬我侬,忒煞情多;情多处,热如火;把一块泥,捻一个你,塑一个我,将咱两个一齐打碎,用水调和;再捻一个你,再塑一个我。我泥中有你,你泥中有我;我与你生同一个衾,死同一个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