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航海时,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,会计算季风么?
对于古代航海,风向当然十分的重要,基本上可以看做是船只前行的最主要的动力来源,哥伦布时期航海都还需要参考风向,御风而行,更不要说古代时期了。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举罗马帝国时期的例子。那时侯的埃及已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,只要实现从埃及到印度的海路即可满足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需求。
从红海出亚丁湾后,顺西南季风,越过大洋可直接行至印度河口、印度西北海岸或西南海岸,从曼德海峡到穆兹里斯约2000海里,大约需要20天。12月和1月时,正值适宜的东北季风离开印度,进入红海后借西南风或南风返回。因为冬季风从11月一直持续到4月,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离岸时间。从埃及出发的时间却不宜过早,若6月离开埃及会在8月左右到达印度,而在夏季的大部分时间,由于印度西海岸的恶劣航海条件,海上活动基本上停止,尤其是穆兹里斯所在的西南沿海。古代商船最早7月离开红海,这样不会在9月前抵达印度从而可避开西南季风,因9月的西南季风已经开始消停,10月份到达也不合适,因为此时船会受到东北季风的反向影响。 此外,从东非沿岸返回波斯湾和印度的船只走直线行程,可直接在4月西南季风到来的时候离开,6月左右返回恰好避开印度西海岸的险恶泊船条件。
由于古代航海条件所限,船只和风帆的进步程度尚不能抵过气象因素对海上活动的影响。对于往返红海和西北印度洋海域的船只而言,季风的作用更甚。出于货运和季风的考量,埃及到东非最远航段一次往返约两年时间,而去往印度的船只在一年内可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