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宋岳飞的《满江红》算是我国古代最雄壮的诗词吗?
首先需要厘清几点: 1. “满江红”是词牌名,非词名。 2. 以“满江红”为词牌的词作有很多,岳飞流传下来的“满江红”就有两首,“满江红·登黄鹤楼有感”和“满江红·怒发冲冠”(“满江红·写怀”),这里讨论的应该是后者。 3. 从民国时期余嘉锡开始就有人质疑此词非岳飞所作,近来更是甚嚣尘上,但是大量有力证据驳斥了此种怀疑。
回到问题本身,“满江红·怒发冲冠” 从词作艺术水平论,不属一流。但是作为南宋数一数二的爱国将领发自肺腑的词作一定归于“雄壮”之列的,然而以岳飞所处南宋偏安朝廷的环境,与其说“雄壮”,不如“悲壮”更确切。
1134年,岳飞大破敌军,迅速收复六州失地,随即被迫班师回朝,他念念不忘北伐大业。一日登上黄鹤楼登高,北望中原,写下了第一首《满江红》,“何日请缨提锐旅,一鞭直渡清河洛。”满怀收复国土的雄心壮志。
第二首满江红一说作于1136年,岳飞第二次孤军北伐不利,撤回鄂州,深感壮志未酬,写下这首千古绝唱。另一说法是其创作具体时间为入狱前不久。朝廷偏安,他有心杀敌,无力回天,悲愤地慨叹“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……” 悲壮意味更浓。
古代诗词是如何流传至今的?
中国古代诗词是怎样流传下来的,这得要先说它是通过什么渠道发表和流传的,如果没有发表就根本谈不上流传和传承。其实,中国古代诗词的发表和流传主要的经过是这样的:其一,呈示和寄赠。这是古代诗人普遍采用的方式。如李白的诗《赠汪伦》、《沙丘城下寄杜甫》。有些诗虽不以“寄”、“赠”为题,但也是赠送给别人的。有时诗人还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。其二是投谒名流。古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得声誉,顺利及第,就把自己得意之作献给当时名流,以便广为流传,这便是所谓“行卷”的方式。如朱庆余《闺意献张水部》诗就是献给当时闻名诗人张籍的。其三就是即席赋咏。如大历年间卢纶、韩翃、李端等所谓“十才子”,常奔走于王公贵戚的宴席上赋咏酬答。李商隐《七月二十九崇让宅宴作》也是即席赋咏之作。其四,墙壁题诗。驿馆、驿亭、寺观等公共场所的墙、柱、名胜古迹、渡口、酒店、名山大川都是古代诗人题诗的好地方。如晚唐诗人张祜曾在全国各地几十座著名寺观里题过诗。其五,“诗板”题诗。设立“诗板”的多是当地县令、寺观主人等,他们请路过的著名诗人留下诗篇,然后挂起来并大加宣扬,其目的是为本地、本寺观增光添彩。更有趣的是道士诗人唐球把自己写的许多诗装进一个大瓢里,放入河溪,以便让更多的人得到他的诗。深禁宫中的宫女们还在红叶上题诗,随御沟流水传出禁宫,抒发她们的苦闷。综上所述,我国古代诗词得以流传,跟以上作法是分不开的。
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(包括律诗与绝句)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?
大题目简回答,若不当请教之。古今诗体大致可分三种;古体近体与今体(现代诗)。区别在用韵,格律与方法。古体诗如《诗经》《楚辞》《九歌》《离骚》乃至《孔雀东南飞》北朝民歌。其韵皆属古韵。与近体韵,今诗韵有很大区别。若非深研,很难读懂。古韵以四言,五言居多。亦有长短句。所谓无韵不成诗,关键在此。《平水韵》用于近体诗。多用于五,七言律诗。格律以七言律诗为严。平仄最为分明,所谓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必分。其次每联间之起承转合,加上对仗工整之要求。非深学者难达也!现代诗为今体。删繁就简,长短各异,适于初学,循序渐进,终将有成。
如何鉴赏中国古代诗词?
鉴赏中国古代诗词方法拙见:
从鉴,赏两方面来鉴别诗词。
1.鉴就是鉴别,区分不同,找到诗词精妙之处。因此应从读者诗词分析去区别查找,鉴别诗词。
2.既然说不同,拿出同样其它作品来比较分析作品对各时代的参考和影响价值鉴别。
3.从相同作品的意境中区分鉴别,抓住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。
4.赏就是看到作品之后你获得了多少共鸣,唤起其他人的共鸣又有多少,需要去看他人评论和分析,进行对比总结。
5.从其他人分析当中你又多感悟到了什么是最主要的,挖出更深层次的知识,那才是真正的鉴赏。